入院前3天因着凉后出现咳嗽、咳痰,初为干咳,后咳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为黄白色脓粘痰,拔丝状,不易咳出,伴喘息,稍微活动后喘息加重,伴胸闷、憋气,夜间不能平卧休息,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T 35.5℃,P 110次/分,R 21次/分,Bp 120/90mmHg神志清楚,轻度喘息,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叩清音,双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0次/分,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无杂音。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指凹性水肿。血常规:WBC 11.03×10^9/L,N% 85%,HB 96g/L,PLT 392×10^9/L。肾功能:尿酸412umol/L,肌酐60umol/L,尿素11.52mmol/L。心肌酶谱:α-羟丁酸脱氢酶 267.7U/L,CK-MB 18.3U/L,CK 290.6U/L,LDH 311.8U/L。给予抗细菌、抗真菌,激素抗炎,平喘,扩张气道,化痰止咳,抑制胃酸,利尿补钾,抗血小板、扩张冠脉、控制心率等治疗,好转拟出院。出院前一天中午,患者进食后出现剧烈腹痛,查体:神志清楚,房颤律,腹平软,全腹压痛,上腹部稍重,轻度反跳痛,无肌紧张。
类比其他病例读片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
acute embolism or thrombu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患者常有心脏病史,如心脏瓣膜病、多种原因所致的心房纤维颤动、心肌梗死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来自心房内的血栓、附着于瓣膜上的赘生物、附壁血栓及动脉硬化后形成的斑块等如发生脱落,均可随血循环而阻塞肠系膜上动脉。
而血栓形成多见于动脉硬化造成的管腔狭窄部,此处因血流缓慢,故易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其他因素,如脾切除等手术后、长时间的脱水、休克及血液高凝状态,都是引起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
剧烈的腹部绞痛是最开始的症状,难以用一般药物所缓解,可以是全腹性也可是脐旁、上腹、右下腹或耻骨上区,初期由于肠痉挛所致,其后有肠坏死,疼痛转为持续,多数病人伴有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血水样。腹痛的性质、部位及病程演变的过程与其他急腹症的发作形式有许多相同之处,因其缺乏明显临床特征,发病率仅占肠梗阻病人总数的0.23%~0.7%,因此临床医生常对此病认识不足,误诊率高。直至晚期出现腹膜刺激和中毒性休克时,虽经积极治疗但由于内环境已严重失衡而丧失良机。早期,腹部多无固定压痛,肠鸣音活跃或亢进,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在发病6~12h后,患者就可能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此时有明显的腹部膨胀,压痛和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腹膜炎的表现和全身性反应。在发病初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患者呕吐物常为一种不含凝血块的暗红色胃肠液和排出血水样便,是由于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使肠壁缺血、缺氧、肠黏膜坏死,血浆渗出至肠腔所致。患者病前如有心脏及动脉栓塞病史,更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发生。因此对有心脏及动脉硬化病史,骤发剧烈腹痛,持续加重,一般止痛药无效,同时伴有胃肠道出血应视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早期征兆。临床称其为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Bergan三联征,即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上腹和脐周疼痛,器质性和并发房颤的心脏病,胃肠道排空表现等。但要注意一些老年患者及脑梗死病人对疾病的反应程度和表述能力减弱,应更注重查体的阳性结果和病情的变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应考虑肠系膜动脉闭塞的可能。但须与胰腺炎、肠绞窄等疾病鉴别。
示例
男性,46 岁,SMAT患者,房颤病史,突发腹痛6 h就诊。
a.肠系膜上动脉增粗(超过同层肠系膜上静脉宽度)、密度增高,周围脂肪间隙模糊
b.增强检查后肠系膜上动脉未见造影剂充盈(闭塞)
d.肠腔可见气液平面(塞)
c.肠壁增厚,肠腔内积液,可见气液平面,且肠壁强化程度减低、密度不均,提示肠缺血伴少量出血
e~g.MPR、VR重建,可以直观显示闭塞血管及增厚的肠管。
有下列几点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1.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2.突发腹部剧烈、异常绞痛且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而体征早期不明显者。
3.腹痛、腹泻伴血水样便和恶心、呕吐者。
4.近期腹部手术后有不典型腹痛、腹胀、血水样便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者。彩超和B超检查有助于确诊,而肠系膜血管造影或DSA检查能准确作出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亮,杨志明,吴欢,李子璇.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1,24(04):328-331+334.[3]邢友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J].医疗装备,2021,34(08):17-18.